2008年4月30日 星期三

有關梵谷Vango兒童繪本

繪本一:很有趣!字大飽眼有注音,圖文對照!
書名:梵谷的繪本 作者:結城昌子 譯者:鄭明進
出版:青林國際 出版年月:88年12月
適讀年齡:學齡前~國小低年級

曹俊彥/資深兒童美術教育專家

當你欣賞一幅畫,內心非常感動的時候,一定很想找到適當的詞句,來形容、讚歎它的美,或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梵谷的畫是世界聞名,到處都能看到以他的作品複 製而成的印刷品,如果你也看過他的作品,你會用什麼樣的句子來形容他們?「好多漩渦轉呀轉!」這句話怎麼樣?有沒有能夠引起你的共鳴?好書的定義就是:它 能說出你心裡的話,讓你產生共鳴。青林兒童藝術寶盒中的〈梵谷的繪本〉,就是「從好多漩渦轉呀轉」這句話開始,來牽動小朋友欣賞梵谷的繪畫作品時,心中所 產生的脈動。

全書以詩歌一般的語句、跳躍的結構,配合梵谷充滿韻律的筆觸,帶領讀者像跳舞一般的進入彩色世界。書中一些作品局部抽出的圖案,更加強這本書整體的氣氛。
書本的最後,體貼的附上了梵谷一生的簡介,使這本書成為一本圖文並茂的好書。

以上摘自網頁http://www.012book.com.tw/art/art01-01.html

繪本二:有CD、便宜(NT$ 199 元)
梵谷-畫家故事繪本3
作 者:吳燈山
出版社:世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 97/01/01
以上摘自http://www.sanmin.com.tw/page-product.asp?pf_id=000611532

繪本三:我比較喜歡的一本!
我的梵谷:向日葵和星夜 Vincent van Gogh──Sunflowers and Swirly Stars

《藝術探險營》系列適合7歲以上的孩童及成人閱讀,並將帶領讀者們進行一場藝術探險之旅!

  頗具創意的《藝術探險營》系列繪本,每 本皆以小學生的口吻和筆跡,交出一篇篇充滿童趣風味的藝術家報告。在看似稚氣的外表下,卻能精準地掌握每位藝術家的價值特色;從生平背景到作品形式分析, 皆能以淺顯文句呈現出清晰完整的介紹。在看完本書後,相信孩子們不會再害怕接觸繪畫作品了,而大朋友也學會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名畫。

  本書介紹了梵谷的生平及多幅作品,而在作繪者活潑生動的描繪下,好像縮短了畫家與我們之間的距離间

本書特色:
  ★在獨特的編寫架構下(孩童交作業給老師),以第一人稱的?事手法,由知名作繪者以孩童筆法編寫,跳脫(大人)教授的角度而著重在孩童如何表達對藝術的直覺感受;在主要架構(三個提問)的引導下,能帶領孩童思考並激發個人的看法。
  ★以小孩子的筆觸、童趣大方的發言,將孩童們的對事物好奇、喜愛發問(探索)個性展露無遺,加上清新有趣的插畫和生動的文字描述,易使孩童產生同理共鳴。
  ★摒除傳統藝術理論的教學方法,用圖文穿插的手法表現藝術的純真童趣;從藝術家的生平、軼聞切入,再帶入作品的背景,這種不以技術或成就來評論畫作,帶著感情的描述手法讓人看的興味盎然,也更能了解畫作的本質、內涵。
  ★趣味生動的口語文字,加上充滿天真童趣及想像力的插圖,最適合師長帶領小朋友一起閱讀,並由書中的帶領來作延伸的閱讀活動與繪畫練習。(以上摘自博客來網站的介紹。)

繪本四:這是一本完全的顛覆比較屬於成人來看的繪本!!
史穆家(Gradimir Smudja)的兩本繪本作品─「文生和梵谷」與「紅磨坊


「文生和梵谷」是史穆嘉根據史實外加自己的杜撰所虛構出的梵谷傳記。他創造了一個名叫「文生」的小貓,和梵谷建立了亦兄亦友的深厚感情。不過這可不是一本 溫馨宜人的畫冊,史穆嘉極盡詼諧幽默諷刺之能事,透過文生的眼睛紀錄了梵谷憂鬱的一生。書中梵谷的每一幅畫其實都是藝術天才小貓文生畫的,文生可以躺著 畫、倒著畫、甚至兩手一起畫,他們走遍了山林田園....到最後感情破裂。梵谷死後和舉槍自殺的文生葬在一起,兩人( 人和貓?) 在墓下仍不斷吐曹對方.....
(摘自http://blog.yam.com/babyalison/trackback/1328936)

:::內容簡介:::
你能想像既是天才也是狂人的梵谷,其實根本是個沒天份的畫家?而他所有偉大的作品都是一隻貓的傑作嗎?
在這本虛構的傳記裡,史穆嘉以戲謔的漫畫筆法,穿插紀錄梵谷一生中的大事。在史穆嘉巧妙的安排串聯下,梵谷的命運和一隻叫做文生的貓緊繫在一起。他們一起 渡過落魄潦倒的日子、一起在田野裡作畫。這隻遺傳了家族優良繪畫血統的貓—據說林布蘭特所有的名作都是他的曾祖父完成的,不但提供梵谷無限的繪畫靈感,連 梵谷畫中常出現的漩渦紋路,在作者的妙筆下都變成文生用爪子刮花畫版產生的特殊效果!

史穆嘉並在故事中穿插了很多偉大畫家的軼事,並運用各種繪畫技巧,巧妙地仿效梵谷、高更、林布蘭特等人的畫風,為故事添加了許多趣味,使得這本書不僅是篇創意十足的虛擬傳記,更是一部對眾多偉大藝術作品的回顧。

不同於其他嚴謹詳實的畫家傳記,「文生與梵谷」充滿想像和史實混雜交錯而成的荒誕情節,無論你本來是否本來就熟悉梵谷的人與畫,這本書都能立刻讓人對梵谷的繪畫風格及生平梗概有所了解。
(摘自http://www.cite.com.tw/product_info.php?products_id=8310)

繪本五:百科,完全剖析!
貓頭鷹
出版社的目擊者百科」,柏納(Bruce Bernard)著的「梵谷」 梵谷
:::內容簡介:::
你知道日本浮世繪對梵谷畫風的影響嗎?是誰啟發了這位悲劇天才?梵谷為什麼割下自己的耳朵?他陷入瘋狂的真相究竟是什麼?梵谷如何以厚塗法描繪波瀾壯闊的麥田?又怎麼利用互補色來顛覆人們的視覺感受?

梵谷是十九世紀末的偉大畫家,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日,我們仍深深受到梵谷的影響,無論是廣告、海報、服飾、甚至信用卡,處處都可以見到梵谷的蹤影。「梵谷」一詞不僅代表著經典,更是一種時尚的表徵,因此你不能不了解「梵谷」,更不能不知道「梵谷」。

究竟是怎麼樣的環境背景造就了這樣一位曠世奇才?他又如何在顛沛流離、飽受病痛的一生中,創作出如此驚人的不朽作品?《梵谷》一書帶你從梵谷的生平,了解 藝術家如何藉由畫筆來傳遞他豐沛的情感,又怎麼以形式、線條與色彩來表達他眼中的世界。本書對梵谷的生平與作品有精采的介紹,特色包括:
一、內容包羅萬象,以梵谷為主題的完整百科
全書以梵谷的生平為主軸,佐以深入淺出的作品分析,帶你探索梵谷的藝術與人生,全方位了解影響他創作生涯的種種力量,讓你可以在書的每個小角落裡獲得意想不到的驚喜。
二、圖片精彩豐富,讓你大開眼界
內含四百張彩色圖片,包括:梵谷作畫用的調色盤、翠鳥標本,他精心收藏的日本漆器、浮世繪,還有嘉舍醫生描繪的梵谷遺容、梵谷的親筆訣別書……,張張讓你身歷其境、現場目擊,有百科全書的深度,沒有百科全書的單調乏味,再專業的知識也能愉快學習。
三、梵谷名作大搜祕,提供你欣賞的多元角度
精選梵谷名畫,從繪畫媒材、創作背景、透視法、色彩學到美術史等角度全面剖析,帶你洞悉名畫背後的精采故事,無限擴充你的藝術知識寶庫,你可以得到豐富多元的知識還有更多更多!
(摘自http://www.cite.com.tw/product_info.php?products_id=8310)

繪本六:
有動畫的簡介:掉進畫裡的女孩(小天下)
在美術館裡尋找廁所的同時,安娜意外的掉進畫裡,遇見了梵谷、塞尚、畢卡索、馬蒂斯、夏卡爾等藝術大師,不但自己變成名畫的一景,最後還完成一幅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作品! 跟著安娜,一場不可思議的藝術大冒險即將展開……安娜在找尋廁所的過程中,一一與現代藝術的大師或是他們的作品對話:孟克、蒙德里安、梵谷、畢卡索、安迪.沃荷、馬格利特、夏卡爾、塞尚……。在節奏緊湊 的短暫交鋒和充滿趣味的精彩對話中,畢永.索蘭輕輕鬆鬆的點出每位藝術家的特色與創作的旨趣。當然也充滿了發人深省的童言童語,一再的提醒我們以童心來看 待作品,更能貼近現代藝術的心。

以上摘自文建會兒童文化館-繪本花園
http://children.cca.gov.tw/garden/animation.php?id=200605A01
這是很棒的網站!

其他的網站:
1. 三更有夢書當枕--小ㄉㄨㄞ讀書隨筆1
【藝術繪本】的使用心得如下:
...借了兩本「我的梵谷」、「我的莫內」(青林國際),小ㄉㄨㄞ對梵谷比較感興趣,於是我又另外借了有關梵谷的 書,如「梵谷」(閔林國際)、「用顏料宣洩感情--梵谷」(啟思)、「金紅色的燃燒梵谷的太陽花」(三民)給小ㄉㄨㄞ看,其實我最喜歡的也是梵谷的畫,他 的畫充滿了生命力,雖然畫畫時間不長,但每幅畫都令人印象深刻。我跟ㄉㄨㄞ仔在看梵谷的早期的作品「吃馬鈴薯的人」時,畫冊將這張畫與秀拉的「星期天午後 的大嘉特島」做比較,是色調暗沈跟明亮的對比所呈現完全不同的意境,ㄉㄨㄞ仔聽我說明梵谷的畫裡頭的人很悲傷、因為沒有東西吃、很窮,翻過來看到秀拉這幅 畫就自己下評語說:這些人都很有錢、很快樂,看來孩子也會有自己的詮釋跟觀察呢!(http://blog.roodo.com/fanhong/archives/670159.html)
2.想找梵谷的圖及英文的介紹時,可上http://www.vangoghgallery.com/

3.高中美術

http://acc
ount.ttsh.tp.edu.tw/~t450/files09.htm

2008年4月24日 星期四

4/12 二格山自然中心

因著一位退休的何老師幫長春國小家長辦生態步道之旅與賞螢活動,第一次聽到二格山自然中心這個地方!

◆二格山自然中心電話:(02)26651166~7,網址http://www.tfsc.org.tw/。

自行開車:
A.基隆路、辛亥路交叉口上國道3甲連絡道→國道3高速公路(往汐止方向)→國道5高速公路(石碇交流道出口)→省道106公路(往石碇)→縣道北47公路(往小格頭方向)→8公里處右側→二格山自然中心。
B.國道3高速公路(新店第二交流道出口,往景美、烏來)→右轉新店(中興路)→左轉台9縣(北宜公路)→25km處左轉縣道北47公路→500公尺處左側→二格山自然中心。

◆在台北公保大樓或羅斯福路(公館)搭乘新店客運(坪林線)→北宜路(新店)沿線有站。於「小格頭站」下車,沿9號省道北宜公路往坪林方向走,約50公尺左轉縣道北47公路→500公尺處左側→二格山自然中心。

◆二格山自然中心於12月13、20、28日舉行「紫色的邀約.二格藍染節」,內容包括二格山與大菁生態解說、認識藍泥製作過程、藍染教學與DIY創作等。每梯次30位名額,每人收費800元,10人以上的團體可另行預約時間。

◆北台灣可體驗藍染的地點包括陽明山國家公園;台北縣三峽鎮的山中傳奇,每逢假日上午11點至下午4點安排教授課程,每人150元,電話:(02)26720758,網址http://togo.tais.com.tw。

2008年4月19日 星期六

幸福是啥物?

星期五上完課家庭教育中心讀書會帶領人訓練林老師的課,很感謝天父老爸的是,竟然可以因著上一堂課,認一個乾媽(就是林老師,上完課,我可以有更親膩的稱她一聲「媽」!),上課雖疲累,但整天充滿了。

從上課完就一直有一個感動,我需要重新去尋找「幸福」的定義,因為自己在辦「美滿人生、幸福家庭」的社區成長講座,我只是把它當作是響亮的logo,或許那也是我最深的期待,但是,有一個問題我未曾問過我自己:我對「幸福」與「美滿」的定義到是什麼?聖經或其他經典、歷史偉人他們怎麼定義「幸福」(英文的對應不是Lucky,而是happiness)

林老師上課時放了一首歌「幸福是啥物」(台語歌,如是我聞出版),但一開始大家都沒有注意在聽,或許大家一個星期沒見面,很多事情想聊;或因為開始電腦有許多問題,大家就像年輕的學生逮到機會說話、釋放一下(或放肆一下)!

歌詞是星雲大師做的,歌詞如下
註一

你若問我 幸福是啥物?

其實毋是困難的代誌 ,

幸福是一切知足,一切簡單。

你那問我,幸福是啥物?

其實毋是困難的代誌,

幸福是做人成功,做事順利。

幸福是啥物,到底是啥物?

幸福是自由自在,和平安寧,凡事看得開。

幸福是啥物,到底是啥物?

幸福是身體健康,身苦病痛勿相纏。

幸福有時在手內,有時踮大海,

有時在心中,有時在夢裡

到底幸福是啥物?

講破無值錢,幸福就是觀念轉變彼陣開始


很精簡、感動我,但有點怪,當下我講不出哪裡怪,經過一天沈澱思考,發現到:最後一句如果硬要去分析,不夠周詳。原因是「觀念的轉變」不一定是幸福的開始,有時是錯誤的開始。例如,接受了錯誤的想法觀念,是會導致錯誤偏差的行為!但你我可以瞭解,這句話的意思,這裡的「觀念」當然是正確的觀念。但,什麼是正確的觀念....

想到一篇文章,在網路上找得到(註二)

郭騰尹,「從優秀到卓越改變,就從現在開始 」工商時報

在美國某個城市,有一位先生搭了一部計程車要到某個目的地。

這位乘客上了車,發現這輛車不只是外觀光鮮亮麗而已,這位司機先生服裝整齊,車內的佈置亦十分典雅,這位乘客相信這應該是段很舒服的行程。

車子一啟動,司機很熱心的問車內的溫度是否適合?又問他要不要聽音樂或是收音機?這位司機告訴他可以自行選擇喜歡的音樂頻道,就在車內,這位乘客選擇了爵士音樂,浪漫的爵士風不禁讓人為之放鬆。

司機在一個紅綠燈前停了下來,回過頭來告訴乘客,車上有早報及當期的雜誌,前面是一個小冰箱,冰箱中的果汁及可樂如果有需要,也可以自行取用,如果想喝熱咖啡,保溫瓶內有熱咖啡。

這些特殊的服務,讓這位上班族大吃一驚,他不禁望了一下這位司機,司機先生愉悅的表情就像車窗外和煦的陽光。

不 一會,先生對乘客說:「前面路段可能會塞車,這個時候高速公路反而不會塞車,我們走高速公路好嗎?」在乘客同意後,這位司機又體貼的說:「我是一個 無所不聊的人,如果您想聊天,除了政治及宗教外,我什麼都可以聊。如果您想休息或看風景,那我就會靜靜的開車,不打擾您了。」從一上車到此刻,這位常搭計程車的乘客就充滿了驚奇,他也不禁問這位前方的駕駛:「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這種服務方式的?」
這位專業的司機說:「從我覺醒的那一刻開始。
司機繼續說道那段覺醒的過程,他一直一如往常,經常抱怨工作辛苦,人生沒有意義,但在不經意裡,他聽到廣播節目裡正在談一些人生的態度,大意是你相信什 麼,就會得到什麼,如果你覺得日子不順心,那麼所有發生的都會讓你覺得倒楣;相反的,如果今天你覺得是個幸運的一天,那麼今天每次所碰到的人,都可能是你的貴人。

所以我相信,人要快樂,就要停止抱怨,要讓自己改變。就從那一刻開始,我創造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第一步我把車子內內外外整理乾淨,再來裝一支專線電話,印幾盒高級的名片,我下定決心,要善待每一位乘客。

目的地到了,司機下了車,繞到後面幫乘客開車門,並遞上剛剛說過的名片,說聲:「希望下次有機會再為你服務。」

結果,這位計程車司機的生意沒有受到不景氣的影響,他很少會空車在這個城市裡兜轉,他的客人總是會事先預定好他的車,他的改變,不只是創造了更好的收入,而且更從工作中得到自尊。

這個故事,可以讓我們得到一些啟示。

一、每一個人其實都想過更好的生活,但卻不希望改變自己,然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一分耕耘就會有一分收獲,如果你希望擁有大成就,你就必須具備一個像贏家的思考態度或行為規範。

二、 改變的力量可能來自於權威,像是透過罰則來建立騎機車要戴安全帽的習慣,然而這種方式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另一種力量來自道德,是內在慈悲佛性的綻 放,是推己及人的情懷,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覺醒。當一個人真的了解抽煙會影響他人健康,而那種為他人著想的改變,就是道德的力量。

三、 你可以選擇你要的人生。抱怨只會讓事情更混沌,你可以選擇早晚抱怨別人,也可以在覺醒後力圖振作,它不一定是推翻過去所有的生活步調,它可以是一個當 下念頭的轉換,或是一個行為的修正。不放縱自己的言行,讓自己的善言善行慢慢變成良好的習慣,而人的機運也將慢慢改變。

四、現在開始,永不嫌遲。一個好的故事可以純欣賞,但也可能成為改變一個人的契機,知道自己要改善的地方,並且致力去完成它,才是真正有勇氣的人,而成功總是屬於那些堅持到底的人。

現在,你可以反省一下現在的生活,為了要有更美好的生活,有哪些思考與行為上的習慣是要改變的呢?立即去做吧!所有的改變都是從這一刻開始的。

要回答幸福是什麼,或是「幸福的定義」似乎是很主觀的:

  他們說我笨,嗯,他們也一直這麼笑我。
  他們說我懶,嗯,他們也常常這麼悔辱我。
  他們還說我一輩子沒出息。
  嗯,這樣的話我也聽多了。
  他們永遠無法體會,笨、懶、沒出息,
  對我們人生的幸福有多麼重要。
──幾米、森林唱遊。(註三)

所以,尋找出幸福的定義很重要嗎? 還是單純享受幸福?

資料來源:
註一 http://tw.myblog.yahoo.com/kumon-girl/article?mid=5883&prev=5925&next=5723
註二 http://ms1.mces.ntct.edu.tw/tcbb/myindex.php?vplace=vthread&threadid=3189&boardid=58

註三 http://blog.pixnet.net/regeneration/post/10692929

2008年4月17日 星期四

有關「說故事」的文章

逛啊逛 又逛到一篇理念型的文章、可以當作說故事訓練時的參考~

故事屋啊故事屋 I、II、III 撰文/楊茂秀

http://blog.ylib.com/maoshow/Trackback/2008/04/04/5729

故事怎麼來的?故事是什麼?為什麼那麼多人愛聽故事?故事對社會、對個人心靈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讓他跟您娓娓道來。

挑戰日記

很特別的部落格寫作方式,用挑戰日記三十則,完成三十則的閱讀紀錄

http://blog.yam.com/cpshyu_yblog/category/648264

書 把人帶向遠方

曾在「小作家」讀到艾蜜莉.狄金生一句我非常喜歡:
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馬能像一頁跳躍的詩句那樣,把人帶向遠方
這也是我用「城市繪本」說故事的想法!

不知道是從她的哪個作品出來,或許《
艾蜜莉.狄金生詩選》,希望能找到出處!

沒有辦法常常出國去旅遊,只好常常看書來夢想~

快樂學習 vs. 效率學習

人生必須不斷地成長與更新!
因為我們活在人、事、物與環境不斷在改變,而且是以很快地速度在改變的時代。

學習既然已經是一輩子的功課,那怎麼快樂學習與有效率學習就變得很重要。
快樂學習與效率學習是否兩者兼可得呢?
我覺得是可以,也是相輔相成。
雖然我不太喜歡強調「效率」,「慢長」哲學有其道理在,但基本上我覺得讀書、作學問或生命的成長還是有脈絡可循、有正確方法可以使用最少的資源(如時間)得到最佳的結果,特別是每個人上帝都很公平,一天就是二十四小時。

2007年年底有幸參加學校的英文讀書會,老師提到,學校的正規學習有限、效果有限,否則不會從國小就開始學英文、到了大學還是無法看原文書的大有人在,更別說用英文presentation了!但因著興趣無形之中「得著」的知識、經驗、才能真正深入與內化成為自己的知識。

以下文章轉載自http://www.php5.idv.tw/blog/yang5664/modules.php?act=article&do=show&id=80
有人整理得很好,這篇文章值得常常看!以免自己在教育小孩時,常常陷入分數至上、回來就是開始坐在書桌前不斷唸書寫評量的迷思!

==========================================

學習的情境越快樂,學習效果越佳,傳統的教學觀念,認為「資質決定學習效果」。但最新的學習觀念,卻革命性的認為「方法決定學習效果」。換句話說,如果找對學習方法,每個人都有望成為飽學之士。

莊淇銘積極鑽研各種學習方法,並計畫將此列為未來大學重點研究的學校特色之一(見附表)。本身是資訊、未來學專家的莊淇銘說,過去有許多老師認為,一般 班級中資質屬A的學生不多,B、C佔多數,其次是D、E、F程度的學生。許多研究已證實,用對學習方法,程度將提升為A+、A的學生佔八成以上,B、C、 D、E程度的合計才佔兩成。

傳統的學習方法強調:想辦法把學過的東西背下來,然後考出好成績。但莊淇銘強調,「分數並不等於能力」,用死記 的方式學習,僅是把學習內容放在腦中的「一般 (短期)記憶庫」中,隔一個星期大概忘掉一大半了;相對的,如果能夠結合情境來學習,就可把學到的東西放進情境(長期)記憶庫,久久都不會忘記。

莊 淇銘最近完成「超倍速學習」一書,書中強調學習者應先辨識自己最強的「學習器官」是哪裡。一般而言,聽覺應是人體最佳的學習管道,其次則是運動感覺的學 習;但傳統的學習卻過於強調視覺,所以學生才會產生「怎麼學都學不會」的痛苦。再者,科學也證實:快樂好心情、晚上睡眠品質好,都可促進學習的效果。前者 是因為腦內嗎啡大量分泌,使學習更有效率;後者則是因為人在熟睡後,每九十分鐘一個周期,會進入一個「快速動眼期」(Rapid Eyes Movement),把白天所學到的東西和記憶庫中的「資料」加以連結,重組後使腦中的知識更為系統化。

多年前曾為張老師出版社出版「學習贏家」寶盒的建中輔導老師謝芳蘭,曾大量收集並研究該校學生的讀書模式,也證實良好的學習及讀書方法,可以花較少的時間,更有效率讀完難易多寡不同的課業。她強調,「與其說建中學生的資質好,不如說他們確實比較懂得掌握讀書方法。」

教授超強記憶學習法的關爾嘉老師說,大多數文字或數字都是抽象的符號,就算能勉強塞進腦袋中,也很容易忘記。但如果能把每個數字、字詞都賦予可聯想的意義,不但可以全部記得,也不易忘記。

Davis從多年教學的經驗中發現,僅有少數的台灣中學生有能力依靠死背,在短時間內記憶大量的知識;但若經過啟發和教導如何學習,或幫助學生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則大多數的學生都可以縮短深刻記憶大量、複雜知識的時間。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揭示迎向二十一世紀未來教育的四大支柱:

1、Learning to know:學習各種知識和做人的方法。
2、Learning to do:學習做事的能力。
3、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學習與他人相處,融入團隊生活。
4、Learning how to be:想要成為什麼,便要如何努力,掌握方向,邁向「可能發展區」。

未 來學者亦洞見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知識爆炸、資訊共享,學習不受時空限制的地球村世紀。在多元智慧發展的未來,學校不是唯一的受教場所,學校教育的面向必須改 弦更轍。教師的角色亦由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轉變為督導、協調和諮詢者的角色;教學活動亦因視聽媒體的應用而更形活潑多樣;學生由被動的學習轉化為主 動的探索與自學。學生學習應用資訊的能力是開啟二十一世紀學習之鑰。學校在面對進步多元的衝擊下,非個人能力能應變應付變局,須有集體智慧的集思廣益始能 達成任務。

1996年UNESCO 與 OMEN所著的報告書,其中提到「學習是內在的財富 」( Learning is the treasure )學習愈多,所得財富也愈多。在此報告書中指出四個方向:

第 一項是 Learning to know,也就是學會認知,現今或將來都是一個知識爆炸、資訊流通的社會,當代管理大師杜魯克 (P. Druckers ) 於其所著「後資本主義社會 」( Postcapitalism society ) 中就指出,所謂後資本主義社會就是知識社會,知識無所不在也無時不有。此外未來學大師杜福( Alvin Tofler)於1971年所著「未來的衝擊」(Future shock) 中,也提到因為圖書資料的出版將造成知識的爆炸,因為圖書是將人類智慧的結晶彙集成冊,而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從過去一天1000本書的出版超過56萬本 的出版量,由此可見知識的發展與傳遞的神速,就算我們窮盡一生之力也無法將所有的書都看完,將所有的知識加以吸收。所以在學習當中如何去,這也是一種方法 知識,所以在教育改革當中所要學習的就是學會蒐集、分析、整理資料,過去我們曾說過「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現今我們只要經由網路漫遊,就能找尋我們 所要的資料包括國內外的新聞以及學術論文,蒐集資料之後,就要學會如何將這些資料加以分析整理,因為每個人的專業不同,最後所得的結果也可能大相逕庭,所 以這就要靠個人學習的功力。有人曾說未來的勝敗,取決於個人學識財富的多寡而非金錢上的財產,1984年日本學者介一太郎在所著「知價革命」,認為知識是 有價的,這也就是現在我們一直強調要保護智慧財產權的宗旨所在。

第二項是Learning to do,也就是學會做事。這就是相對於理論的實作與執行,學校裡都強調理論的重要性,然而實務也是很重要的,特別是解決事情的能力,在不同的階段裡有不同的做事方法,這也是需要透過學習的方式才能夠培養出來的。

第 三項是 Learning to look together,也就是學會共同生活。未來是一個團隊的共同生活與學習,個人是無法獨力完成一項工作的。就如同一個有機體一般,與團隊共同研究創作,大 家分工合作,將自己的部份做完,合起來一件事就能迅速的加以解決,以達事半功倍之效。因此現今所要學習的就是如何與團隊取得良好的工作氣氛與人際關係,共 同學習、共同成長。過去我們一直被形容為一盤散沙,組織中的每一個人都亟欲表現自己 ,而忽略整體團隊的榮譽。

最後一項是 Learning to be,也就是學會生存、學會發展。個人要存在,才有發展的希望,特別是對生命的意義與生命的價值的尊重與體會。過去二、三年曾流行生命學或死亡學,人要深 刻去瞭解生命意義,就會去愛惜生命,珍惜生命,讓生命更有內涵、更為豐富,才能進一步學習如何自我發展。

上述 UNESCO與OMEN報告書中所提出的四項學習要點,就是未來組織我們的學習架構 ,瞭解終身學習的內容與要項 ,我們會以此做為教育的內容與教材修改的參考依據。

心理學家馬斯婁(Maslow)的需求層次論,就將自我實現置於人類需求的最高點,也就是最後的階段。如何去實現自我,這就要靠永續的學習,充分發揮潛能。所以從這裡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是息息相關的。

學習是要有計畫、有方向性的,在學校的學生如果有計畫有規劃的學習,他將來絕對比其他沒有規劃學習的同學還要有發展的前景。

有一著名的「黃金定律」(G.O.L.D)它所代表的意義是:

G:Goal,目標。要在自己能夠實現的範圍裡設定一個人生追求的目標,有了既定的目標才會有動力將其完成實現。

O:Organize,組織。將所有的目標加以分類、整理、規畫,依其重要性排定優先順序及完成時間,有效管理目標。

L:List,表列目標計畫。將所有的目標計畫依其順序列於表單當中,從日常生活到工作項目都列入計畫當中,如此便能有效率。因此每一個人都可以依其能力、需要規劃自己的目標。

D: 規劃的過程當中,「 知己」的工夫是相當重要的。所謂知己,就是瞭解自己,認清自己的能力與需求。瞭解自己是不太容易的,但是我們可以透過一些性向測驗以或是其他方式來瞭解我 們自己,這樣就能掌握自己的性向,有「自知之明」,不致訂定太高的目標因無法實現而產生挫折,或是目標太低,因過於自滿而高估自己的能力。再者,要瞭解世 界的趨勢與脈動,從而知道自己要從事哪方面的工作與計畫,也就是「 知人之明」。從上述內在與外在的分析瞭解自己的定位。


主體學習法--學習成功的方法之一

在當今時代,學習方法被人們譽為"點金術"。

自 從六十年代美國認知心理學創始人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一書中提出"學習學習方法"的口號以來,至今只不過30多年的時間,但是,學習方法卻已經成為當今教 育教學界的"熱門話題"。法國教育家讓·皮埃爾說:"當現代人,就要會讀書。"未來學家愛德格·富爾在《學會生存》一書中明確提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目 不識丁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可見,學會和掌握學習方法是多麼的重要。

我國著名科學家嚴濟慈說:"每個人都要摸索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要從讀書中去發現自己的長處,進而發揚自己的長處。……歸根到底,讀書還是靠自己。"我們要把自己當成學習的主體,做學習的主人。

所謂學習主體,通常是指具體學習過程中從事學習活動的人。在學習過程中,學習的主體是學習行為的發動者和操作者,始終處在一個積極的主動的地位,因而成為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在學習活動中,學習主體的動力因素比任何優秀的學習方法都重要,它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一、 學習動機
學習活動需要有強烈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人進行學習的動因,
它 分為外在學習動機和內在學習動機。我們主要強調內在學習動機,提倡高尚的學習動機:為了爭當好學生、優秀隊員、優秀團員而發奮學習;為國家、為民族、為人 民乃至人類的偉大事業而發奮學習;為振興中華而發奮學習。我們是跨世紀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應該具有遠大的理想和正確而高尚的學習動機。

二、 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說:"天才就是強烈的興趣和頑強的入迷。"這些話告訴我們:要想成就自己的學業,就必須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家認為:所謂"興趣",是指那種積極探究某種事物或進行某種活動的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在學習活動中表現為學習主體對學習的特殊喜愛和強烈的傾向性。它是學習動力因素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學習活動中如何培養濃厚的興趣呢?

一 是明確的學習目標,可以激發興趣。在一定程度上說,這種興趣是主要的。自己的學習目標越明確,越具體,越切實可行,學習的興趣就會很快地培養起來。二是" 變不可能為可能"的精神可以激發興趣。三是利用條件反射來培養自己的學習興趣。著名生理學家巴浦洛夫指出:"我們的任何方式的教育、學習、訓練和各種各樣 的習慣,都是長系列的條件反射。"四是利用直觀誘導以引起興趣。

三、 學習意志
意志是人為了實現某種目的,在行動中自覺克服困難時所表現 出來的心理過程。美國科學家愛迪生有句名言:"偉大的人物最明顯的標誌,就是他有堅強的意志。"當我們確定了學習目標後,就要在追求中不斷地磨練自己的意 志。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力,沒有一種在任何艱難困苦面前摧不垮、壓不倒的精神,就不可能經受住風浪的考驗。學習知識、尋求真理,是一個曲折而漫長的過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想取得學習上的成功,也必須具備這種持久的意志力。

當然,學習意志的形成需要經過自己的培養,其途徑和方法有:第一、強化崇高的信念,第二、經受困難的考驗,第三、樹立心中的偶像,第四、制定幾條鐵的紀律,強迫自己無條件地執行。

四、 學習情感
所謂情感,就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產生的喜怒哀樂等心理反應。情感是重要的動力因素之一,在人們的學習活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情感之中的熱情與激情和一個人的成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學 習情感不是憑空產生的,它需要經過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教育、培養以及自己的長期鍛煉。首先,個人的學習行動必須同國家、人民的事業,同時代的責任感和強烈 的事業心緊密聯繫在一起。只有這樣,才會產生高漲和持久的熱情,並推動自己的學習活動勇往直前。其次,要具有永不滿足、不懈進取的精神。再其次,要善於在 社會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習的情感。因為有意義的社會活動可以培養高尚的、健康的情感。如學雷鋒學英模,文體活動,競賽活動,只要勇於參加,積極投入,就會幫 助你形成良好的學習情感。

五、 學習習慣
所謂習慣,就是人們在長時期裏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也可以說是由於重複或訓 練而逐漸鞏固下來並養成需要的行為方式。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之後,不僅能有效地排除外界各種幹擾,而且能使自己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習起來主動、效率高。葉 聖陶先生曾精闢地指出:"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吃它的虧,想改也改不了。"因此,希望同學們在學習實踐中培養良好的習慣,在老 師指導下培養良好的習慣,要做到持之以恆。
有人把良好的習慣比作幫助人由無知此岸通向智慧彼岸的金橋。一個人的能力的培養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 是同步的,良好的習慣的養成又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標誌。只要同學們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出有利於良好習慣形成的行為規範,堅持不懈,長此以往,就一 定能養成一輩子受用不盡的良好習慣。

科學城朝暉學校 敖崇明
2000年9月


系統學習法--學習成功的方法之二

所謂"系統",指的是若干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要素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學習也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系統,它是由許多個前後緊密聯繫的學習環節組成的一個比較完整的學習方法體系。下面簡單介紹學習過程中的六大環節。

一、制訂計畫
學 習中如果沒有計劃,學習任務就不會順利完成,也不會取得優異的成績。正如恩格斯所說:"沒有計劃的學習簡直是荒唐。"要想學習好,就必須制訂一個切實可行 的學習計畫,用以指導自己的學習活動。要盡力克服"期初訂計畫,期中忘計畫,期末空計畫"的不良現象,使自己的計畫落實到實處。制訂計畫的作用有四點:一 是可以促進學習目標的實現,二是可以磨煉學習意志,三是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四是有利於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

二、課前預習
古人言:"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要想提高學習效率,就必須學會預習,搞好課前預習。課前預習的作用有以下幾點:一是可以提高聽課水平,二是可以提高自學能力,三是可以加強記課堂筆記的針對性,四是可以改變學習的被動局面,五是可以收到"喚起回憶"的良好效果。

三、專心上課
上 課,是學習活動中的主要環節,而聽課是學生獲得知識過程的重要環節。學生應該盡一切努力上好每一節課,聽好每一節課老師講述的內容。怎樣才能真正做到專心 上課呢?一是課堂學習要"六到":即情到、心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二是專心聽講,克服"走神"現象:要寄希望於課堂,竭力排除外界幹擾,讓自己的 思路跟著老師走,不要死鑽"牛角尖",要善於思考問題,積極回答問題。三是抓住重點,當堂掌握。

四、及時復習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古今中外,很多有成就的人都十分重視知識的重複,可見及時復習很重要。學習知識的最大敵人是遺忘,與遺忘作鬥爭的最好方法是及時復習。及時復習效果好,能比較輕鬆地牢記所學的知識。

五、獨立作業
獨 立作業是學生經過自己頭腦的獨立思考,將所學的知識運用於實際,自覺靈活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使知識具體化,形成和掌握一定的技能,提高學習自覺性的過 程。具體作用有:做作業是為了檢查學習效果;做作業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做作業可以提高思維能力,並為復習積累資料。`

六、系統小結
所謂系統小結,就是用比較集中的時間和精力,對學習過的有關知識進行系統加工、整理,使知識系統化的過程。其作用主要表現在:第一,使知識更加鞏固;第二,使知識更加完整;第三,使知識更加系統。在系統小結時,應該按照一定的程式進行。

科學城朝暉學校 敖崇明
2000年11月

效率學習:

學 習是人類的本能,也是權利,衹有通過學習,個人潛能才得以發揮。學習科技(learning technology)是指資訊與通訊技術支援學習的科技。它比「教學科技」的意思更廣,因為「教」祇是其中一種重要學習方式。人們所要求的基本能力已從 傳統的「讀寫算」,變成「讀寫算思」,亟需要新的學習方式來因應。學習科技是下世紀一個急速發展的領域,也是一個典型人文與科技結合的領域,包括了學習軟 體技術、教育應用、認知心理、以及網路與硬體。

本計畫從整體的觀點出發,提出「主動社會學習」理論,全面性探討學習與科技的關係,透過合 作、討論、競爭、模仿及角色扮演等方式,進行群體互動學習,培養學生主動的態度,使其樂在學習。因此,我們將學習模式區分為未來教室學習、結構知識學習、 任務式學習與社區式學習等四大類型。

1. 未來教室學習
這類研究著眼於改變教室環境而產生主動社會學習,將發展出下列幾個模式與系統:

(1) 電腦書包:具無線傳輸功能、重量輕且便於攜帶的學習專用電腦,學生可方便帶在身邊進行學習活動。
(2) 高互動性教室:在電腦書包、電子白板、短程無線通訊技術與整合教學軟體的支援下,老師和學生可以在教室中進行各種高互動性活動。
(3) 無處不在教室:在長、短程無線通訊的環境中,校園任一角落都是可以用來上課的教室。
(4) 遠距實驗室:學生可以在網路上遙控遠端的實驗室設備,進行各種難以在普通教室中實施的學習活動,例如:天文觀測。
(5) 同步相連教室:將不同班級、不同學校、不同國家的教室連結起來,學生在同一時間、不同地點,透過網路互動學習。
(6) 隨意教室:學生可以在任何場所,隨時隨地與非特定對象組織起來形成一個虛擬教室,針對特定主題進行研討。

2. 結構知識學習
從結構化的知識內容著手,使學生透過適合自己能力的進度與內容學習,分為以下兩種模式:
(1) 科目式學習:針對一門完整學科的結構進行分析,產生階層式學習次序,讓學生按步就班學習。
(2) 目標式學習:把知識分解成許多學習目標,學生可自由選擇其中任何一個目標來學習,以減輕學習壓力。在達到指定的學習目標後,學生可再選擇下一個學習目標,如此可讓學生的學習覺得有安全感。

3. 任務式學習
任務式學習是發展學生下一世紀需要的能力,例如:創意、團隊合作、批判性思考等,這一類型的學習包括了以下四種方式:

(1) 主題式學習:以一個橫跨各學科的主題來探討,整合相關知識,讓學生學得統整的概念。
(2) 專題式學習:給定一個專題來進行學習活動,學生必須以系統化的科學求解過程來完成。
(3) 特定使命式學習:指定任務,訓練學生在有限的資源及壓力下,堅持到底,完成任務。
(4) 創意問題解決:指定創意性問題,學生應用腦力激盪的步驟與策略,結合眾人之智,產生解決問題的方法。
4. 學習社群與社區式學習
學習社群是未來學習型社會的一個雛型,研究項目如下:


(1) 亞卓市(亞洲卓越城市之意):網路上大型的學習社群,集合不同年齡、身分、社會階層的人在同一個共同的虛擬空間中學習,提供各項社群活動的機制與服務,並可做為其它學習模式的實驗平台。
(2) 社區式學習:網路社群成員能在虛擬環境中扮演各種不同角色,透過角色扮演塑造社會性與價值觀,培育終生主動學習者。
網路無疑是未來最重要的學習資源與媒體,本計畫將發展最具關鍵性的網路學習方式,其主要的實施對象是中小學生。所研究的成果不僅將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與習慣,包括學習情境亦將產生變革,研究的目標為:
(1) 設計與發展未來關鍵性的網路學習方式,理出下世紀學習科技研究方向;
(2) 建立下世紀未來學校參考典範;
(3) 建立學習認知理論來完整描述各種重要網路學習方式;
(4) 發展核心技術和方法,特別是學生檔案評量及智慧型網路學習代理人。

本 計畫將結合國際上學習科技領域中的頂尖研究者,與國內學者進行跨國合作,除了吸納這些研究人員的經驗與智慧外,更可提昇國內的學習科技研究水準,進而印證 本計畫的全方位研究目標。 再者,以國內所建置的「亞卓市」網路學習社群為基礎,透過辦理國際性推廣活動,其它國家亦將設立「亞卓市」網站,不同國家的「亞卓市」將組成「國際亞卓市 聯盟」,大力推廣社區式學習模式,使其成為全球網路學習中的重要基礎建設。

教育部所推動的九年一貫課程,以學科統整為其主要精神,目的在於 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生活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在複雜的學習內容與材料中,老師必須運用各種方式統整,並呈現給學生。學生也可以用各種方式來展現他們的學習成 果,並互相分享與欣賞。在各種主動社會學習活動中,學生可以直接運用各種相關的知識與技能,把他們的學習經驗與成果整合起來。因此,本計畫恰可帶給九年一 貫課程另一個重要的實驗管道,而所建構的網路學習社群也會成為學校正規課程的務實應用與印證的處所,是正規教學的補充資源,也是學校與網路社區融合的具體 實踐。

本計畫所產生的研究成果,將可使學生隨身帶著電腦書包在教室中、在校園裡的任意角落,連上網路與同班同學,或其它學校、國家的學生 互動學習;而隨著每一個學生不同的能力、興趣與習慣,他們可以自由挑選合適的學習內容,在適合他們的模式下學習。此外,在網路上,每一個學生都有終生伴隨 他們的學習代理人,隨時記錄個人學習歷程,提供資訊給老師、家長和學生本身,幫助他們了解學生的學習概況。

此外,經由研究所產生的各種關鍵 性軟硬體技術,包括發展網路學習社群工具、學生歷程檔案管理與評估系統、學生模型系統、自然語言處理器、智慧型學習代理人、未來教室的電腦網路環境、中小 學教育專用電腦、無所不在教室之無線傳輸系統等先進的核心技術,都可以透過適當方式轉移給國內產業界,使他們可以在學習科技的產業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和 國外大型的學習科技研究案相比,本計畫最大的特出之處,除了先進智慧型學習代理人與同步互動社會學習系統外,乃是我們是從全面性觀點思考學習科技的走向, 包括學習內容、情境和模式。當數年後我們回頭看看今天,可能會發現,這個計畫在新世紀教育改革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也可能是台灣為資訊世紀學子做 好準備的唯一機會。


線上課程-未來教室:

關於未來教室的演變為何?我認為應有如下幾點:
(一) 未來的教室就在自己的家裡

你 沒有書包,也沒有實體的書,你利用家裡的那台電腦連上線,瀏覽老師指定的網頁,利用網頁裡提供的內容來做學習,然後再由使用另一台電腦連上線的老師出指定 作業和做線上即時討論,你的同學們也分別在他們自己的家中做著和自己同樣的事。另外,未來的世界裡沒有實體學校,「學校」可能只是一間辦公室、一間機房、 一部大主機而已!

(二)遠距教學 - 像是現在的「空中大學」

想到遠距教學,也就會想到現在的「空中大學」,像不像是未來的教室?
現 在空中大學的授課方式,多由老師將上課內容錄製成數位產品,然後由學生自行下載學習(例:電視節目),那麼未來有沒有可能全面改成這樣呢?只是教學的管道 與使用教具、教材變得多元化,學生學習的角度更為寬廣,教師也可以更生動的方式授課...上星期上的『圖書館自動化』,昭珍老師不是也有說到那次他們一行 人去西藏的事 嗎?說醫院的X光化竟然是以數位元的方式傳到醫生的手裡。既然未來的教室/學校可能會數位化、虛擬化了,那麼醫院又何嘗不可?那麼萬事萬物又何嘗不可?

(三)或許不會再有「教室」的存在
或 許以後不會有「教室」的存在了,未來的學生也許不會明白「教室」是什麼東西,因為他們自小學習的場所就是「any where」!?只要有數位用品,可以連上網路,就能學習了,而這些數位產品應該是每個家庭必備的,相機、手機、家電用品、電腦,也許每一樣東西都可以連 上網呢!

(四)一個『更尊重每個孩子的獨特性』的未來學校!

「我們是不是一定要上學校才能學習?」現在,尤其是台灣的教育環 境,長期下來大多只由學校、教師、教科書單方向地傳授教育的知識,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近年來網際網路的發達,"教育"這件事漸漸地不再只是實體學校、教 師和學生更加入了數位元內容這個部分,學生不再勤於寫板書,而是開始試著去搜集資料、主動學習,這一點是不是開始改變我們學習任何一樣事物的態度?而學習 的效果是不是也因此而提昇呢?再者,這樣的改變,是不是更尊重每個孩子的獨特性,鼓勵他們學習?

(五)在未來學校中:『施教者』、『受教者』角色的改變

讓 學生自發性地學習,他們在教育中「受教者」的角色改變了!相對的,老師「施教者」的角色也改變了,過去,老師做的事就是在課堂中提供資訊、知識,然後再由 學生去學習。現在,他們的角色改變了,從知識提供者轉變為「學習輔助者」!在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提供協助、避免偏差學習、適時激勵與督促。這也許就是未來的 老師所要做的事情吧?!
(六)生活與學習結合在一起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未來,為了便利於人類,為了提昇人類的生活品質,定會 有許多科技產品問世、整個世界將會朝向全面E化的方向前進,學習?學習如何架設Webcam、連上線和同學、老師、朋友交談就是種學習,瀏覽主題式網頁, 試圖從中得到學習的內容,達到學習的效果,最後再由這次的「探險之旅」之中發覺學習樂趣、激盪出下次學習的動機,我們不在被動地學習,而是渴知於全世界利 用你我手邊、身邊的所有工具,達成學習的目的。

《未來教室-沒有一個叫「教室」的場所,任何地方都能是進行學習的教室》
未來的教 室就是自己的房間桌上的電腦、社區資訊中心的電腦、或是手上的那台 PDA。每天就利用這個工具連上網際網路,在早上和同在線上的同學們與老師道安。上課所用的短片傳至自己的工具中並進行撥放,觀賞完之後和大家來場線上即 時討論、打一場線上面對面的口水仗。今天要學習的目標,請大家連線至哪一個網址、或是資料庫、或是數位檔案進行閱讀,並在閱讀完之後跟同學分享你的閱讀心 得。

不只是同學之間在進行討論,老師也不定時地發言,提醒大家情緒不要過於激動,或是導正大家的想法,回到正題上。上完課總有作業要做,這時老師把指定作業傳至每位同學的工具中。哇,打開一看,老師還順便把家庭訪問調查表和成績單也一起送過來。今天的「學校學習」到此結束。

   美國未來學家艾恩莫利森(Ian Morrison)根據其在未來學院(The Institute for the Future) 與企業界的十年工作經驗,認為未來巨變的起源來自新科技、新消費者和新市場。一個具有歷史傳統的企業若能堅固並經得起這些巨變,才能成功地從第一曲線跨入 第二曲線。經過一段時期,時空改變了,這第二曲線又變成第一曲線,於是又要開創新的第二曲線,輪流交替。在兩個曲線的世界裏「變化」是確定和正常的。其實 本校自創校以來,已歷經多次的變化:如早期的「質量並重」轉化為「重質不重量」,後來的三化政策(國際化、資訊化、未來化)到近年來的「第三波」,TQM 及S曲線,主要的也是要再造本校的「第二曲線」。

  根據「第二曲線」一個產業未來面對的變化( 即新科技、新消費者和新市場),若以本校教育來看,第一,「新科技」是指資訊科技,包含研究、課程、教材、教法、設備和服務。在電腦軟、硬體快速發展情況 之下,本校須增設多媒體教室和設備,獎勵老師製作多媒體教材和多利用網路資源以革新教材課程與教學方法,計劃設立遠距教室以配合將來的蘭陽校園,設立現代 化綜合體育館以增加學生活動及學習空間。老師研究方面也應多利用電腦科技,從單獨研究走向從事大型研究計劃。服務方面,應利用科技設備加強行政服務的效率 和品質。

第二,「消費者」是多元化的學生以及畢業後這些「產品」的未來顧客。學生入學管道除了傳統的大學聯招之外,還有推薦、甄選入學,又 有回流教育所帶來不同的學生來源。這些學生對學校的教學品質、設備及行政服務的要求會更高。第三是市場的競爭,面對大學院校的激增及就學人口的逐年減少, 加上兩岸及國際學術交流的互動,將來赴大陸或國外就讀的學生也勢必增加,因而招生「市場」上的競爭將愈大。教育市場將不再受到時空和地域的限制。在資訊時 代,時空就是資源,而不是限制的因素。



創新學習理念與教育未來

陳國華 鄧玉英
淡江大學教育發展中心未來研究組

引言

「未來」令人興奮之處在於我們仍然有機會塑造它


Charles Handy, 1997

通 訊革命加速了資訊的傳遞與知識的激增,傳統的線性思考方式已無法有效地回應當前及未來環境蛻變的需求,在世代超越的年代,教育與學習體系的再造需要賦予未 來導向的思考理念。本文應用未來學「情節思考」(Scenario Building)的方法,在當前新知領域的擴張及社會環境變遷所創造的不連續的未來軌跡中,建構台灣教育及學習體系的願景:科際整合的多元思考、未來導 向的學習理念、能力導向的自主教育、具回饋機制的學習網,以及未來終身學習型社會。

跳出箱子外的思考

知識革命在全球趨 勢推波助瀾下,儼然已成為挑戰當代典範思潮的動力,不僅台灣,世界各地區主要工業強國,甚或經濟低度發展的社會,都卯足了全力企圖在下一波的競爭中脫穎而 出,因為急遽的科技與社會變遷似乎已創造了另類不連續的未來。在前一波的社會轉型中佔盡優勢的策略、方法與組織等,都已窘態畢露,而無法再延續被使用。不 管是典範轉移式的思維方式變遷,或是結構上的鉅變,都突顯出一個嶄新的知識創新學習環境系統對於整體社會發展的迫切性。「跳出箱子外的思考」或許是另一種 比較貼切的形容。

在所謂後現代或前未來的思考脈絡中,過去所強調的線性與平衡均勢等基本發展過程的假設大多都被顛覆了,取而代之的是更 前瞻的觀點,例如混沌、複雜以及不確定等。雖然這些新的破題概念仍然無法完全跳脫出科學實證的意識陰影,但是事物間絕對的因果關係已經受到了嚴厲的挑戰, 而且也同時顯現出未來多元議題的複雜性。隨著議題複雜性的升高,提出最佳因應對策的依據就會比較依賴主觀價值判斷,至於客觀理性的數據資料就相對顯得比較 不具有說服力了。

另一個概念相近的詮釋最近被提出,或許可稱之為柔性科學(post-normal science),此一概念指出當實證科學解釋再也難以招架漸趨複雜的社會結構時,開放式的公民參以及具教育內涵的共識,將是獲致最佳判斷的最佳另項選 擇。例如:核四、美濃水庫興建與否的議題。圖一有助於說明在急遽變遷的社會情境中,隨著決策風險與社會體系中不確定因素的提高,應用科學過去被運用以解決 問題的線性連續思考模式,已經逐漸失去其說服力。更進階的專家諮詢,例如︰教授、醫生、律師、工程師,也只能在風險與不確定因素還不太高的情況下發揮作 用。因此,解決問題或評估趨勢所影響的正常或標準模式必須從傳統的互補或競爭,進而成為合作的架構。

圖一:柔性科學的適用情境 資料來源:Ravertz, J.R. 1999. "What is Post-Normal Science." Futures. 31(7):647-53

柔 性科學同時也賦予互補性的多元文化詮釋觀點。實證科學通常運用簡化原則來提供其對於研究發現的解釋,並同時強調結果的普遍適用性。然而,各個社會、文化本 體的獨特性及多樣性卻因此而無法受到相對的尊重,而這些尚未受到重視的觀點往往提供了許多發人深省的平行式思考。例如:根據醫學研究指出,預防癌症的五大 方法分別為:多吃蔬菜、勤於運動、常喝綠茶、冥想打座以及良好人際交往。但光是就常喝綠茶一項而言,被簡化成像吃維他命C一般的速成健康行為,其實就已經 失去了追求長壽的深遠意義,更遑論享受茶道文化或僅是紓解生活壓力的單純目的了。柔性科學的魅力正有待深入發覺。

趨勢的挑戰

對於影響教育與學習的重要議題與趨勢的觀察與剖析,將有助於我們瞭解問題癥結與機會的多元可能性。一個比較全面性的影響力評估與可能的未來趨勢走向至少包括了人口結構、資訊、通信、運輸科技、經濟產業以及政治制度等整合性的內涵,以下分別提出觀點切入:

一、學生人數銳減

影 響社會發展的最基礎因素當然非人口結構的改變莫屬,其中對教育產業造成直接而且明顯衝擊就屬學生人數的明顯減少了。這是一個所謂戰後嬰兒潮世代(1945 -1964)的子女數效應。他們的後一代子女數造成了教育體制中,學生人數的一小段持續前進的高潮,有人口學者更傳神的形容其為「蛇吞豬」(pig in a snake)的景象。然而經過約十二年的「消化」後,也就是從78學年度開始,國小的就學人數就已開始逐年明顯下降,從75到85學年度之間,十年來減少 了近45萬人。自然地,六年後的國民中學學生人數也反映了使一趨勢,在83─85年度減少了近65萬人(見圖二)。幾乎在同一時間內教師的人數卻急遽的增 加。但學校數則明顯持平,因為反映了小班教學的政策需求。
在這一波教育人口的轉變中,亟需前瞻思考的問題面向包含:在同一個短期的時間階段中 大量聘任的老師,並不會因學生人數的銳減,而同時離開教職。所以可能造成人力資源浪費,政府財政的過度負擔,或轉入商業教育產業,而與公立教育競爭等問 題。當然,因為後嬰兒潮世代的理想子女數相較偏低,教育方式的多樣化、精緻化與教學的多樣性等,都有更開放的討論空間。另就社會整體而言,當然鼓勵生育應 是更積極的策略。因為知識或腦力產業主要仍有賴於人力(才)的接續。否則,更長遠的觀點則須將未來發展寄託於在台灣工作或移民的外來人口之後代了,正如 歐、美、日等經濟開發國家現在正面臨的問題。

二、自動化學習方式

在此「自動化」當然還包含了來自資訊科技發展帶來的知 識與資訊量的大量提昇、多樣性,以及便利性,而且重點更應被擴及質與深度的加強,例如:自我學習與同儕團體的隨時交流學習,甚而教材內容的異質,進度的因 人而異設計,學習方向的彈性等。而且初期的研究結果也相當的正向,Apple明日教室研究團隊從1985年來的長期研究結果發現:

(一)教師的資訊科技接受度相當高,而且一段時間後也可以很上手的設計創意表達方式。

(二)小朋友沒有變得如我們所恐懼的,有特別社會人際疏離的傾向。而且甚至比傳統教室的安排,展現出更高的合作與活動相關的自然互動模式。

(三)上課的態度與學習的動機也有顯著的進步。

(四)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角色逐漸由傳授者,轉變為引導者(guides)或溝通輔助者(mentors)。

然 而,不可否認的是技術的主要的功能仍然是提供知識「量」的擷取,至於學習後的理解與反思才是顯現出學習成果的主要挑戰,因此每位學習者必須在使用資訊工具 前,接受「產品使用注意」說明:知識不僅是事實的記錄與背誦,或是某一課程的消費過程而已,豐富的裝飾配備仍有待個人去發掘與運用。簡言之,資訊科技創造 了機會,但其前景卻仍具有變數(wild card)。

三、學習產業化

現在的教育制度仍然充滿著工業革命後大量生產系 統的陰影。孩子好像是被送進工作站的一批原料,一站(級)過一站的被進行加工,目標是過程標準化,以降低成本,並減少瑕疵。但在競爭日遽的全球化趨勢下, 學習或教育的思維方式早就應該做未雨綢繆的規劃。如今知識經濟已成主流,腦力與人才成為主要的生產因素,也成了產業競爭未來的希望。以整體社會而言,我們 應該讓個人有機會為自己量身訂做一份學習計劃。教育體系要轉變成以客為尊的理念,讓每一位學習者發展出創業、創意與創新的精神,進入生活與工作情境中。獨 特性必須是最核心的要求。但如此並不意味著一些基本核心課程就不再需要了,特色仍然建立在主要品味與興趣上,專業的通才或可形容此趨勢進展。

四、政府角色式微:

其 實所有主要工業國早已感受到,政府的過度保護與補助是造成教育體系結構遲滯不前的主因,也難怪有人倡言:學校是過去五十年來始終沒有太大改變的地方之一。 並不是所有學校情境都同樣不變,但正如同所有接受政府補助的組織有相同的結局─呈鐘型常態分佈,亦即總有一些好,一些壞的,但其他絕大多數都是平平。結果 就是社會大眾不忍苛責,得過且過。也因此創新的動機就在等待中被逐漸鏽蝕了。在不夠大(強勢)也不夠小(彈性)的組織架構中,政府的角色功能早已式微。所 以應該是時候把父母與社區找回來負責任的契機了。政府仍可以提供公共財的方式予以學校輔助,但卻要避免造成其中大多數想搭便車(free-rider)的 後果。如此一來,一個具有關懷、責任與創意的創新學習環境才會被共同激發出來。

跨越創新學習理念的瓶頸

面對社會經濟環 境快速變遷所凸顯的教育議題,其實並不純然只是教育體制的問題,而更是含括整個社會體系中的組成因素,例如人口結構、家庭結構、意識價值、經濟型態、社會 發展等,都與教育層面所待解決的問題核心相關聯。例如,過去台灣仍處於農業社會的經濟時期,父母親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並且忙於農務,甚少有機會協助子女 課業,但是,即便當時為人父母的做法是放牛吃草,而態度上仍表現出中國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理念。反觀當今凡事講求經濟效益的社會,文憑主義的 背後,較過去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給予子女的課業協助也多半假手他人;因此,談到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教育的理念,自然會涉及當今多元家庭結構、都市化 生活型態、價值認知差異等多面向的問題。以下分別就創新學習理念所面臨的環境限制予以探討:

一、回歸人本化學習理念

人 類自1970年代進入資訊經濟快速發展階段以來,便陷入「科技導向」的迷思。制度決策者以「競爭法則」為施教理念,政策執行者再以「知識決定論」施肥灌 溉,受教者在一套制式教育體系中所表現的知能學習效果遠高於歐美放任式的教育體制。然而,過度偏重的知能教育卻背離人本化的教育本質,學習者的思想體系、 價值理念、生活情操等都淪為學習的次元素。當交大爆發研究生奪愛潑王水、清大研究生飲水器下毒等事件時,社會大眾再三反思後提出:「我們的情緒教育在哪 裡?」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歐美校園。科技主導的社會發展為人類生活帶來前所未有的繁榮與便利,但在知識迅速膨脹的人類社會,更需要對等的全人教育。回歸人 本化學習理念並非製造科技與人性共存的弔詭,而是要在知識衝擊的學習環境提醒教育參與者,建立學習者的人生觀和自信心應與知能教育受到同等的重視。

二、教育實用論與潛能開發的拉鋸戰

長 時以來教育理論界便存在兩套學習的對立理念,一者為教育實用論,其所強調的是學校教育的目標以社會服務為主,教育的內容當隨社會需求與變遷而有所著重,於 是隨著社會經濟型態的轉變,人力需求由農、工轉至經貿、外語,再到今日的電子、資訊、服務業,學校教育的重點科系自然以就業市場為導向。另一派教育理論則 強調學校教育以開發學習者潛能為宗旨,教育的目的是將每個人的內在潛力開發出來,然而,在制式學習以及班級人數過多的學習環境中,潛能開發的深度和廣度都 面臨窘境,因為在要求均衡學習的多重壓力下,個別潛能很難順勢發展,最後仍回歸到體制內的典範學習。其實,教育的功能並非單一目標,學校教育應考慮社會的 需求面,但教育不僅僅為未來就業服務,教育也應該是協助每個人發現自己的能力所在,建立信心,在群體社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位置,發揮長才。

三、為思維創新開一扇門

當 討論式的教學理念被推廣運用時,由於學習者在過去制式教育的講授方式下,長期扮演被動的角色,並且面對過多的「標準答案」與規範,使得學習者的創意思維慘 遭塵封,終而滯怠不前。曾任迪士尼製片廠創意思維工作中心的Mike Vance在加入迪士尼集團之前曾參與過韓戰,他激發創造力的源起是在韓戰時期他小小的睡袋中孕育的。初離家鄉,面對文化衝擊、戰爭死亡恐懼以及饑寒交迫 的Mike,為了不讓自己陷在「我是一隻上過大學的凍僵了的土 撥鼠」的自憐中,Mike開始了他超越枷鎖的創意思考;有一次Mike夥同戰友將無線電台播放的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以擴音器向敵我對峙的停火區 放送,當樂曲中的大炮聲轟窿響起,北韓與中共的軍隊為之驚慌失措,而Mike和戰友則為自己的創意思維樂不可支。思維創新是打破傳統記憶背誦式學習的鑰 匙,如果課程設計與進行能溶入更多的啟發式理念,才有助於知能發展與潛能開發。

四、未來導向的學習理念

在大多數的學校 體系與各層次的教育機構中,都相當程度的肯定了過去與歷史對現在發展的影響力,然而對於具啟發想像力、選擇與可開創的未來卻相對的忽視。理由很簡單,因為 未來被認知為不過是一個抽象概念而已,或者膚淺的認為人各有不同未來,根本毫無交集處值得探討。殊不知社會的整體並不等於個人加總的內涵,或是社會整體未 來具可塑與選擇性的本質。因此,我們應該積極審思,或許我們對歷史與過去的執著以及對現今社會深陷的困境的強調,而壓抑了對未來導向教育與學習方式的重 視。其實,正如同我們所強調個人需要全人教育的理念般,社會整體成長也需要加入未來導向式的教育與學習過程,所謂生命共同體的真諦也正是植基於此。

五、具回饋機制的學習網

曾 獲諾貝爾物理獎而目前積極投入教育改革工作的Kenneth C. Wilson提出,教育體系的問題之所以日積月累是因為體系中不存在學習者回饋的機制。他認為,市場商品的汰舊更新因使用者給予製造商的經驗反映而加速改 良,兩者互動下,商品的實用性及效益因而不斷提高。然而,在學習與教育的體系中,學習效果的呈現並非立即可見,而現有的教師教學評鑑或學習者評量制度都無 法產生積極的建設性作用。儘管傳播媒體已由企業對學校人才的評鑑做出回應,但未來所欲建構的還包括學習者給予教師、教師給予決策者、決策者求諸社會的多面 向回饋機制,如此才能創造未來較優的學習環境。

結語

創意或創新學習理念是一個容許錯誤嘗試,而且持續更新的過程。然而 其結果或成效卻相當不易評量,換言之,我們可能不難發覺缺乏創意的理念,但卻也無法明確的定義創意的內涵標準。這其實是一個蠻弔詭的過程,因為在我們渴望 創意學習體系的同時,卻也不願見到創意被指標或定義所固定化了。不過創新學習的底線在於其必須加入未來導向思考的理念,因為學習或教育體系的設計應是為了 讓學習者能夠掌握,並適應一個嶄新的社會結構脈動,進而讓學習者開創對未來社會生活的想像力,以及共同願景的實踐。

出處:http://www.fast.knu.edu.tw/

2008年4月14日 星期一

4/11讀書會帶領人訓練

在台北市的家庭教育中心接受讀書會帶領人訓練,從三月至今,第一次聽到由具有豐富經營讀書會的小學老師的現身說法。早上是福林國小的鄭主任、下午是興華國小陳豐月老師,兩位老師都好有經驗,真是深深地敬佩他們的用心與極大的熱誠!真希望透過一次的學習就能激發出自己的熱誠,這雖然是困難的,但也開了我的眼界,希望每一次的課堂學習都能內化成自己生命的一部份,或是,若讓說故事~分享愛、喜樂與生命就成為我人生的目標與生活的全部,有何不可?

聽這兩位老師的分享,深深覺得台灣的教育是有很大很大的盼望,當他們的學生真是幸福!也再一次看到讀書會的推動就是在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論是時空上的距離或是心靈上的距離。

相信上過鄭主任的課的人都會發現,當她描述李安導演所拍的「色、戒」,她好細膩地注意到女主角內心的轉變,當她講到李安得獎感言時,情緒也跟著激昂與落淚,才知道我們是可以那麼地深入瞭解一個導演,情緒也可以隨他的人生起伏,跟著起伏,他的痛苦或喜樂,也可以在讀書會帶領人分享的當下,讓參與讀書會的每一份子都感受到!而每一張照片的背後,似乎都有說不完的故事!

我也非常喜歡夏川里美溫柔清亮的歌聲,當鄭主任把淚光閃閃當作讀書會的內容時,原來也可以激發出那麼多的心靈的火花!帶領大家進入不一樣的生命旅程!

下午的陳老師,把大家帶入另一個不一樣的天地!她的創意、貼心的課堂設計,讓人目不暇給!每一個孩子在她的訓練與薰陶之下,彷彿都可以被塑造成未來文藝界的明日之星!


她費心的帶領孩子去領受課本以外的豐富世界,博物館、藝術館、繪本、國語日報、空中英語教室、電影、小說、日記、歌劇、兒歌、流行歌曲...都成為上課時的教材,配合教學、融入在日常課程當中,這種創意與巧思,值得效法。

4/13張爸爸的說故事訓練(進階)

有機會請到故事屋張爸爸來做說故事訓練,最早的構思是單純培訓說故事的志工老師,後來發現,這樣的說故事訓練,不僅對許多有心在「親子共讀」的爸爸媽媽也很受用,對於想要從孩子還小的時候如何經營親子的互動關係更是有極大的幫助。這樣的訓練,不再單單只是培訓志工,已經擴展到「家庭的生命教育」了!是不只父母受益,許多身負隔代教養的祖父母、外公外婆也應該來上課,因為當中也有「含飴弄孫」之道!

在張爸爸的故事訓練中,初階的訓練幫助大家重新釐清一些觀念,而這些觀念真的很重要,決定是否能將閱讀變成「樂趣」!有沒有「樂趣」很重要,因為這代表能不能長長久久的持續下去,孩子每天都期待家長說故事他聽,我深深覺得,這是家長的榮幸,也是孩子的幸福!

我們從有老大到現在已經有七年,但是從開始體認到說故事的威力、說故事的重要性,中間其實經過很長很長的摸索期,跌跌撞撞,真正「啟蒙」與「開竅」,開始有說故事的動力與熱誠也是近半年的事,不過,永遠不嫌晚啊!

像這一次,才發現「手偶」的威力遠超過自己的想像!聽過張爸爸的解說,彷彿被打通任督二脈,原來,隨手可得的東西都可以當手偶,配合「單焦點」的運用及操偶人的眼睛注意的焦點可幫助「手偶」變「活」,當然,操偶人最好已經有我手上的「手偶」是「活的」的意念,小朋友才會覺得「手偶」是生動活潑的,而且還可以與小朋友親切地互動喔!照片中,張爸爸示範麥克風先生和水杯小姐的對話,好笑得梗是麥克風對水杯說:「你的頭上怎麼有一根煙囪啊?」,水杯對麥克風說:「你的頭上怎麼那麼多的洞好像蜂窩」!

我覺得講到心坎裡的就是如何用說故事的技巧「瞭解孩子的想法」與「叫孩子起床」!聽張爸爸用兩支有點點的防滑襪叫他女兒起床的點子與創意,真絕,笑到肚子痛!!

2008年4月4日 星期五

和孩子共讀,共同經歷一趟發現之旅

遠流的繪本花園網站
http://www.ylib.com/kids/index.asp

郝廣才繪本講堂- udn部落格
city.udn.com/v1/blog/index.jsp?uid=grimmpress


胡玉立在「選繪本,大挑戰?」提到:

最重要的是:應賅常帶孩子們上圖書館、逛書店,留心觀察眾家孩子的反應。放下身段,讓孩子挑繪本,自己則儘可能為孩子原汁原味地朗讀各種繪本,久而久之,大人們必然會揣摩出孩子的喜好,甚至還有可能發現長年隱匿在自己心中某個幽微角落的小小孩,正手舞足蹈起來。

退而求其次:

「多聽」,是多多聽取繪本行家的心血結晶。

「多看」, 是多多找出歷經時代考驗的經典繪本,好好閱讀,想像它們歷久彌新的原因,這麼做,其實也正間接促成經典不死,自己和下一代均因而得福。

「多鑽研」,鑽研繪本作家背景及其作品。

從張大光--張爸爸的說故事訓練中學習到一件很重要的事:大人應該學習小孩讀繪本的方式,把圖從頭看過一遍,先不看文字試著自己看圖說故事,若能理解「圖」想要表達的意境或內容,那就是一本流暢、容易分享、容易記憶的繪本!既然稱為兒童繪本(特別給3-6歲間的小朋友看的繪本),就應該以圖為主,讓孩子的想像力與創造力能在「圖畫」中自由的倘佯。市面大概只有10-15%的繪本,其繪圖的具有主題連慣性與幫助故事的進行。

一般具有藝術價值的繪本,卻不一定能流暢地呈現故事內容。例如:格林出的安徒生童話「夜鶯」即是。

2008年4月2日 星期三

知識就是力量

知識就是力量,但這知識要是正確的知識!我覺得世上沒有一個孩子會不喜歡讀書的,只是有沒有人陪伴他們讀書,在適當的時間給予正確的引導,引起他們的興趣,在他們與作者間的鴻溝上搭一座橋。
2007年曾經有個報導台灣有23%不閱讀,若加上很少閱讀的人數,就佔了全國人口的一半,是什麼原因讓那麼多人沒有興趣閱讀?有一句話可以拿來勸勉,就是,上帝給我們識字的機會與能力,請不要浪費這樣的能力
;這世界上仍有許多不識字的人,我們比他們還幸福!願台灣成為書香的社會!偏遠地區也擁有與都市相同多的書籍與故事家長!